工作动态

助力转型发展,服务国家战略

——记青岛市军转干部进高校专项培训

    2019.07.16 08:12:13           浏览数:0

  7月4日,一场特殊的结业答辩会在青岛农业大学举行,答辩现场气氛严肃,学员们既要向老师准确回答和阐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还要面对工作单位涉及业务方面的提问。现场,30名学员准备充分、从容应对,从答辩老师频繁点头和不时露出的笑容可以看到他们一年以来的学习成果。

  实际上,自2017年起,学校课堂上,图书馆中,就多了这样一批特殊的学生,他们从部队到学校,已经拥有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依旧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并在一年的学习中,有了令人惊喜的成就。他们,就是青岛市军队转业干部进高校专项培训班学员。

  长期以来,由于部队和地方工作性质存在差异,地方岗位需求与军转干部专业不匹配,接收单位使用难、军转干部适应难的现象普遍存在。为了帮助军转干部更好的适应地方工作新环境,进一步拓宽军转干部的发展空间,增强军转干部的发展后劲,从2017年开始,青岛军转安置部门联合青岛农业大学开展了军转干部进高校工作,军转干部根据转业后工作岗位性质提出专业申请,并进行为期1年的融入式全脱产教育培训。

  开展军转干部进高校专项培训,是党和国家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重要部署,涉及国家的长治久安,是深化军转安置制度改革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军队和地方人才队伍建设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军队转业干部的关心和爱护。开展军转干部进高校专项培训工作,对于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强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新平台探索新模式

  军转干部进高校带薪脱产培训一年,是一项全新的政策。“2017年,青岛农业大学被确定为山东省首批九个省级军队转业干部进高校专项培训承训高校之一,是青岛市唯一高校。”青岛农大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李国梁在采访中说到,“军转干部进高校专项培训,不仅为青岛农大送来了新的教育对象,开辟了新的服务国家战略的领域,也为学校服务和保障国防军队改革发展,促进军民融合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模式。”

  自承担培训任务以来,青岛农大始终将其作为一种信任、一项政治任务、一份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学校积极构建“四三二”管理模式,以提升学员专业素质和岗位能力为重点,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注重提升岗位能力,将能力培养贯穿培训全过程,全力打造“青岛模式”,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培训品牌,推动青岛军转安置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一是建立“四个一”菜单式培训体系,一人1个培养方案、一人1张课程表、一人1名学业导师、一人1个实训实践计划,以提升学员专业素质和岗位能力为重点,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将能力培养贯穿培训全过程。二是落实三个方面的服务保障措施,让学员与全日制学生一样享受教学资源,配备良好地生活条件,配备班主任,营造了安心、静心、专心的学习环境。三是实施两个层面的强化管理,建章立制规矩管、建立班级党支部和班委会自我管,营造了良好学风和班风。

  燕杰来自青岛市规划局,是第二批培训班班长,他表示,“主管部门、青岛农大及单位领导都高度重视此次培训工作,为我们搭建了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加油充电的机会。”

  为做好培训工作,学校明确了具体的培训目标和原则,确定以促进军转干部“人岗相适、转型发展”为导向,以提升学员专业素质和岗位能力为重点,精心策划,切实提高培训质量,着力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政治视角广、工作能力强、专业素质高、职业修养好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才。

  此次培训与其他短期培训班有很大不同,为确保学习效果,学校实行导师制,为每一位学员设立1名导师,引导学员尽快适应专业学习,提高对专业整体认识与把握,并全程对学员专业知识学习进行指导,确保学员能快速融入到专业学习中。

  王效仿教授是青岛农大人文学院院长,也是第二期培训班聘任的指导教师之一,他表示,“实行导师制以来,指导教师与学员深入交流,调动和启发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为学员快速融入专业学习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实现对专培班的规范管理,成立了班委会和临时党支部,强化学员自我管理,制定了周一晚班会、周四晚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孙同舟是第二期培训班党支部书记,来自青岛市农业农村局,负责组织召开每周的政治学习,他表示,“每周一次的政治学习,也是一次谈心、交心活动,能及时掌握学员思想动态,营造了良好的学风,强化了对学员学习和生活的日常管理,展现了军人的优良作风和精神风貌。”

  多方努力,贴近实际做培训

  “为切实做好军转干部培训工作,学校在办学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努力为学员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 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李国梁说到。

  为了提升学员专业知识能力和水平,学校制定了科学的教学计划,征求了学员所在单位意见后,由青岛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最后确定。首期培训班7个学员,涉及6个专业,第二期培训班30个学员,涉及12个专业,为切实提高培养质量,每个专业培养方案分为专业基础、专业核心、素质提升、实践提升四个模块,在开设必需的专业知识基础上,注重实践和能力提升,将能力培养贯穿全过程。

  王国祥来自青岛市审计局,是第一期培训班学员,他表示,“通过一年学习,使我具备了较为系统的专业理论基础,专业基本理论素养得到较大提升,为更好地开展岗位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为更好地为学员提供学习资源,搭建学习平台,学校向全体学员开放全校所有课程,每学期近5000余门课程供学员选择,学员可根据自身需求和兴趣爱好自主选修,同时也向学员发布校内各类讲座、报告信息,为学员及时掌握最新学科前沿提供平台。

  赵彬彬是第二期培训班宣传委员,来自城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听了学校的学术报告后,他表示,“来做报告的都是各领域的专家,他们的报告都是学科前沿,每次听报告都是一种精神大餐。”

  学校十分注重培养学员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组织开展了专业实习和结业论文撰写工作,每次活动,都要求学员与导师充分沟通,结合个人工作实际需要,确定调研题目、时间、思路、要求等。自开展培训以来,全体学员认真对待,圆满完成调研任务,并撰写了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和结业论文。

  詹贵平来自青岛市环境监察支队李沧大队,参加的是环境工程专业学习,他表示,“通过专业实习实训,进一步巩固、深化了我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了利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效果非常明显。”

  不仅仅是学习,学校也在不断完善学员的后勤服务保障。积极为学员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按照标准间入住,房间配备电脑桌、衣柜、被褥等日常生活用品,为学员提供基本生活补助和保障,使学员能安心在校学习。另外,为学员办理一卡通、车辆出入证等,使学员与普通在校生同等享受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等教学资源。

  成效显著,不断改进再启航

  “虽然2期培训班的人数不多,但是效果是十分很明显的,通过学习,学员们得到了进一步的深造和提升,实现自己到地方工作的华丽转身,从而在工作中能够成为行家里手、得心应手。”青岛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孙刚说到。

  从部队到学校,学员们实现了从零起点到知识储备的提升。杨胜茂是首期培训班的学员,来自青岛市环境保护局市北分局,所学专业是环境科学,在校期间主要学习了环境法学、规划学、管理学等课程,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先后赴城阳区、即墨区和平度市等5家环保企业进行了参观实习,完成了2万余字的《青岛市水环境及水质量状况调研报告》。“这次培训不仅开阔了视野,增长了专业知识,更提高了我的业务素质,增强了实际工作能力,解决了知识消化和能力转化的问题。”,杨胜茂说到。

  通过进高校专项培训,学员们重温了大学生活,理论素养和政治素质有了新提高,思维视野和行政能力有了新拓展,知识和视野得到进一步拓展,同时也架起了学校与学员的友谊桥梁,为学员今后的工作生活增添了新的活力。

  张睿是第二期培训班学员,来自青岛市财富管理金融发展中心,学的是经济与金融专业,谈起学习体会,他的收获有点与众不同,张睿表示,“一年的学习时间不仅夯实了我的专业知识,撰写的结业论文也准备在正式刊物上发表,更重要的是,通过一年的学习,为下一步申请攻读博士学位打下了坚实基础。”

  青岛农业大学副校长朱连勤在采访中说到,“今后,学校将认真总结培训经验与存在问题,虚心学习省内外其他承训高校好的经验做法,加强与青岛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学员所在单位以及学员的沟通与交流,进一步做好教学管理和后勤服务保障工作,不断提升培训质量和效果,凝练培训特色,打造具有青岛特色的培训品牌,更好地推动军队转业干部转型发展。”
 

 


 

地址:青岛市城阳区长城路700号 主楼1313   电话: 0532-58957207   邮编:266109
鲁ICP备13028537号-5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0104号 青岛市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版权所有:青岛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