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15 18:27:36 浏览数:0
---莱州市中天薯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姜义旭
新型农民培训2011年第10期学员
老姜叫姜义旭, 1961年7月出生于莱州市土山镇海仓一村,1979年毕业于莱州市第十二中学,青岛农业大学2011年新型农民创业第10期学员。自中学毕业以来,先后做过种植大户、农民经纪人和村办企业的负责人,是农村有点名气的“能耐人”。
市场经济发展之后,老姜了解到了特种种植的市场潜力,开始琢磨适合当地的种养殖项目。2002年初,一个偶然的机会,老姜从朋友处得知,我国科技人员从日本川崎农场引进了新的特色地瓜品种紫薯王,因为它的薯皮和薯肉都是紫红色,所以又被叫做紫地瓜。它的紫色素含量比紫萝卜、紫色甘蓝高1倍,是提取色素的一个稀有品种,而且是制造粉条和淀粉食品的最佳原材料,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这让老姜很感兴趣。2002年春天,老姜从青岛农业大学农学系引进了“日本紫薯王”这个当时的新品种,承包了村里的土地75亩,开始了紫薯种植。至2011年,老姜的紫薯种植面积达到了200亩,亩产也由4000斤增加到5000斤左右。生产规模有了,老姜开始思考如何才能做大做强紫薯产业。
2009年,姜义旭聘请市农业局的相关专家做顾问,申请成立了“莱州市中天薯业研究所”,成为莱州市第一家专门从事薯类栽培和加工技术的民办科研机构。老姜不断到周边县市找同行取经,到青岛农业大学找专家请教,决心探讨紫薯深加工,拓宽紫薯的销售市场。2010年开始,老姜投资10多万元购置加工设备,并自己进行改造,先后开发出了“紫薯丸子”、“紫薯元宵”、“紫薯挂面”、“地瓜枣”等系列产品,产品以其营养健康食品的特色,深受市场的欢迎,研究所有了自己的利润。老姜计算了大田紫薯的生产效益,按当地平均亩产5000斤,商品率70%计算,亩出商品紫薯3500斤,每斤市场价格在2.00元以上,扣除人工和种苗、农资的投入成本800元,生产紫薯的亩效益可在6000元以上,远远超出当地玉米小麦两作、每亩年纯收入1000元以下的效益水平。这样看来,紫薯种植应该是周边农民的高效项目,应该带动更多的农户共同致富,尽快使紫薯生产进入产业化轨道。为此,2010年9月,老姜联合了另外6个农户,成立了“莱州市中天薯业专业合作社”,到2011年,合作社成员发展到50户,紫薯栽培面积发展到500亩。
2011年7月,老姜参加了青岛农业大学举办的全省新型农民创业培训班,在培训班上,老姜认真听取了教授们的演讲,仔细领会规范化运作合作社、把合作社做大做强的“窍门”,深受启发。学习班结束后,老姜开始了进一步创业之路。他多方筹措资金150万元,新建高标准底下储藏窖800平方米,厂房26间,以进一步延长紫薯的市场销售时间,提高紫薯的深加工能力。为了进一步提高地瓜的产量,老姜还积极争取莱州市科协和市科技局的支持,申报了市科技局“紫薯脱毒技术研究与无毒苗繁育”,目前项目任务已经下达,主要的研究任务是进行紫薯茎尖脱毒技术研究,对经过茎尖培养和检测或得的脱毒苗进行切段繁殖,通过试验室和田间繁育的结合,生产出批量的脱毒甘薯苗。2013年即可推广面积50亩,2014年推广面积可达到上千亩,每亩增加纯收入3000元,共可以增加生产效益300万元左右。
从2002到2012年,10年来在土地中的摸爬滚打,老姜遇到了一道道的“坎儿”: 2011年,为了筹措150万元的扩展规模资金,老姜拿出了自己的所有积蓄、发动社员筹资,还找朋友担保贷款60万元,到处都是好话一大片,尝尽了“求人”的难处;2010年,第一次小规模储存地瓜15万斤,由于缺乏储存地瓜的经验,有部分地瓜腐烂,因为地瓜的腐烂病传染很快,若不是采取措施及时,差点全军覆没,那可真让老姜出了一身大汗。10年的风风雨雨中走来,老姜的紫薯产业初具规模,基础设施初步完成,实验室也已初具雏形。成绩面前,老姜心里明白,在自己的面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下去,道路上也肯定还有许多的崎岖和荆棘,但选择了这条路,是个汉子就要义无反顾地走下去,“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哼着这首歌,老姜在大踏步的向前迈进!
地址:青岛市城阳区长城路700号 主楼1313 电话: 0532-58957207 邮编:266109
鲁ICP备13028537号-5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0104号 青岛市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版权所有:青岛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